让跨出去每一步水到渠成 ——访音乐学院胡小年老师
日期:2025-01-21  作者:  浏览量:0

 

 

胡小年,汉口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中共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高校音乐联盟钢琴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副秘书长。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以及“汉院好老师”等称号,曾获全国教育改革优秀论文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钢琴教师演奏比赛歌曲伴奏的编配与弹奏一等奖,湖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指导多名学生参加比赛获奖,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湖北省音乐家协会、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旅游厅等多家单位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工作以来发表论文十余篇,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6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

心念即种子

聆听了胡小年老师走上从教这条路的经历,能感受到无比的幸运与幸福。胡老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出身于音乐教育。因为从小受到身边良师的熏陶外加自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所以在很早就埋下了当老师这颗种子。本科毕业任教以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与技能方法,选择继续求学读研,“其实坚持这件事是最难的”,胡老师说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考研里也是最忌讳的”。到后来,将自己的这一经历传授给学生,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拥有“三颗恒心”

在十八年教学过程中,拥有“爱心,耐心,责任心”成为将职业变成你终身愿意付出的事业的必要条件。爱心的体现不止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藏在学生的生活中。面对学生的情绪和生活问题,胡老师常抱一个真诚的态度去悉心解惑,他认为与学生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以真诚教学解惑换学生的反馈与收获会很有成就感。耐心地加持,让胡老师的教学有了细水长流的效果。在聊到胡老师之前的带队竞赛经历时,他回忆道,之前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又是教学途中的一条新路。在组织他们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既作了原创音乐作品,又完成了省级论文发表。耐心地找到学生闪光点,让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同学,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推动力,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工作能力和学习状态有了很大提高。在这种独特的教学尝试中,发挥了学生的闪光点,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责任心是作为每一位老师必备的品质,胡小年老师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老师,其实既要解决课程和进度问题,也要兼顾学生的综合发展,包括学习与未来规划。在学生迷茫时,作为老师需要为他指明几条路。包括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变成种子,慢慢生根发芽,逐步辐射到更多的学生群体,对日常教学和师生交流会形成良性循环。与学习能力相关的,胡老师也讲道,身处网络时代,因为这种便捷,学生很容易缺失自己寻找的过程,比如:关键词取代了读书。在这种环境下,人的特点就更加可贵,进入社会之前,在学校能通过平时积累能提高的能力,一定要把握时机,课程之外的能力能成为你今后或职业生涯里很亮眼的一道风景。

用心耕耘 静待花开

“汉口学院有很强的生命力,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是伴着汉院去成长的。”胡老师说道。在十八年的耕耘中,自己从青涩的学生身份到现在,也从懵懂的职业经历到现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十八年的所感所获,胡老师认为参加的竞赛活动等等一定是建立在自己平时的大量教育工作之中,收获到的体会之中的,然后把体会转化为进步的能量,才能成为一个立体的老师,在回看自己所获的成就时,其实也是水到渠成。在处理自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胡老师尤为感谢了自己身处的学校与团队,对于音乐专业来讲,科研大部分来源于教学实践,在音乐学院的老师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常常传帮带,团队里会无私地分享自己科研里的闪光点。良好的团队对于老师个体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良好的师资能力结合教学,对于科研项目的进展都是水到渠成的。

 

“我从教了十八年,这十八年一个人都可以成年了。”胡老师感慨道。其实支撑他走到如今的不只是对于三颗恒心的把握,也有自己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因素。“正能量太重要了。”胡老师不仅希望自己能够用教学感染学生,也希望将自己的能量传递给学生,带给学生乐观与积极和自己持有它,一样重要。(文:李玥欣)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