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三尺讲台,弘扬文学魅力 ——访文法学院张争艳老师
日期:2025-01-21  作者:  浏览量:0

老师二字意义重大,它意味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老”即长者,令人尊重,“师”即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获得“汉院好老师”称号的张争艳老师在汉口学院文法学院任教十余年了,她深谙“老师”二字的内涵,坚守教师之路的初衷和目标,从专职教师到副教授,靠的是求实创新,全面发展。她以创新的精神贯彻自身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在科研上还是在课堂上,她都一直身为示范,引领着一届届的汉院学子感受和探究着中国文学魅力之所在。

汲取新颖理念 贯彻教育生涯

张争艳老师在我校教授现当代文学史,张老师不断学习新颖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方法,并且实时关注当代社会发展趋势,融合线下潮流与年轻人的思维,形成新颖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宝贵时光,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且要具备深厚的职业技能。创新意味着既能将本学科内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多吸取学科相关的前沿理论和外延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张争艳老师将创新融会贯通,并且在自己的科研上也体现出来,撰写了《新文科时代需要建构学科融合综合性课程的新模式——“沟通与写作”新课程的实验经验总结与新探》《简论网聊写作特性与规范》、论文《论陈凯歌〈妖猫传〉 》中的叙事策略等多篇优秀文章。

课堂灵活多变,促进师生共鸣

张老师的学生们认为,她的课堂灵活多变,丰富多彩。张老师十分重视学生们的独立性培养,启发学生们在文学艺术的解读中形成个人观点,并形成独立思考,并不只是依赖教材和课本,引领学生探索,尝试和创新,这也激发了学生们对本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张老师在课前会大量搜集资料,将精华浓缩到自己的教学中,形成系统教育逻辑。课堂上,张老师会适当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视频、片段朗诵,以欣赏作品的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名家风采,有时还会使用大学生熟知的网络流行语,小故事等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学史常识。课后张老师会严格要求学生们完成相应的阅读与作业,温故知新。这也正验证了张老师所说的“我的课堂氛围严谨为主,活泼为辅。”张老师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乐观的生活态度,灵活的处事能力,积极进取求学精神等,也深刻地影响着她的教学观念,形成了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生态循环。

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张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她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上对全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不仅需要优秀的成绩,更加需要实践能力,交际能力,规划能力。张老师认为上述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们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然后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在和学生的相处中,张老师认为老师都应该心怀仁爱之心,多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人生产生困惑疑难时尽可能帮助一把。她常常和学生们强调,希望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除了学业上的疑问,生活里的困难,心理上的问题等都可以找她倾诉。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加密切,促进双方共同进步。

珍惜光阴,学有所获。张老师不断求实创新,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地为汉院学子传授知识,鼓励他们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用扎实的教学成果为汉院增添光彩。(文:陈灿 赵洁)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