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耐心与爱心的化身 ——访管理学院高慧老师
日期:2025-01-21  作者:  浏览量:0

 

高慧老师是汉口学院管理学院专职教师,主讲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从教17年来,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授人以渔,重在责任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多元化的特点,高老师提到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做了合理设计。除了开设融合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如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和会计学原理外,还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对人才与时俱进的要求,适时嵌入数字经济等相关课程,力求培养复合型的时代新人。

课堂上,传统的讲授案例已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她借助多媒体以视频呈现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抬头率,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调动他们积极思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这是我自己体会出来的,而不是老师说的我知道了。这种深刻的感受才能让学生觉得学有所获,也才能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科研是站在时代的前沿,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这就为老师的教书育人提供了方向,也让我们在具体课程的授课中有了明确的靶向。想要读万卷书,便要行万里路。

但是现在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不精准,于是一方面需要这个专业的学生平时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内,要尽可能多读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校学的知识更偏理论性,要想在工作中更好地胜任工作,可以选择假期去实习,这样既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欠缺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找到方向,还可以积累相关经验与毕业后的入职做好衔接。总结一点,就是多读书、多实践。

教学相长,苦乐相随

在教学之余,高老师最大的爱好是看书,不仅仅限于专业书籍。更多的是其他领域的书。知识是相通的,书读多了,经常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刻。她会及时把这些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去阐述同一个知识点。力争全方位去“激活”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的大脑。

高老师提到她曾经读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深受启发。后来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摸索了一些教育心得。

她认为向往美好,是人类的共性,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他们也喜欢正能量的激励,而不是批评。如果学生在某方面做得好,她会满怀激情地给予肯定,如果做得不好,她也会耐心引导。例如一次课上有学生迟到高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用轻松的语气说“还好,只迟到了5分钟”惊喜的是下一次这个学生就准点到课了。高老师提到这样的方式虽然不能解决所有迟到学生的问题,但能解决大部分迟到的现象,对于个别不能靠此“期待法”解决迟到问题的学生,需要老师付出精力和耐心,找他们聊天,找到迟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总之,不管具体采取什么方式,最主要的都是让学生心里不产生对抗情绪,促使他们接纳和尝试改变。

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高老师说道小时候对老师的教育总有些许不认可,心里豪言“如果我是老师,我会...”。高老师曾说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迈进了大学殿堂,学生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开始了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作为大一新生的专业课老师,她深感责任重大,怕自己做得不够好,破坏了大学在大家心中的美好形象。所幸,经过不懈努力,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高老师在汉口学院从教的17年中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曾提到学校像一位母亲一样,包容了她的不足,给了她成长的舞台,把她从一个青涩的毕业生,培养成了一个能够从容站稳讲台的教师。所以,今后她也将怀着感恩的心,继续在学校的三尺讲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文:李妮茜 漆叶萍;图:肖佳梁罗燕楠)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