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婵飞老师就职于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负责模拟电路、电子线路CAD、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李老师知识扎实,教态自然,语调亲切,教学语言的表述清楚,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往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校教学成果丰硕的一名优秀教师。
顺应国家改革,优化育人流程
“新工科”是国家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在新经济,新起点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是高等教育发展“小逻辑”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的主动应答,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对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给出的中国方案。为适应“新工科”的教育背景李婵飞老师不断优化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对于课程建设积极围绕新工科理念与标准,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新技术发展,强化实验教学;对于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人才。采用新技术与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应对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李老师觉得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学生理解掌握了 ,能力得到了提升,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从而实现自身人生意义她作为老师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重视校企交流 ,推动产校研联合
电信院与中信科交流开展了“访企拓岗”的专项行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到中国信科集团走访调研是学院加快落实高校“访企拓岗”的专项行动,对于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研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李婵飞老师十分重视校企交流,她认为这一举措一方面有利于深度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校企共同查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短板。有利于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学校了解企业特点优势,将企业的选人用人需求融入学生的培养过程,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通过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这样一来学生扎实了才干才能在接下来的生活、工作中以不变应万变。
主持科学研究,探索图像奥秘
近年来李婵飞老师坚持科学研究,主持校级的关于单幅图像去雾技术研究并于2022年发表科研论文——《基于图像融合的单幅图像去雾方法》。目前单幅图像去雾技术主要有图像增强,物理模型去雾和深度学习模型去雾三大类按照图像可视性增强的处理方式使图像恢复到无雾状态。这一研究前景巨大、意义非凡,图像去雾能有效提升图像的对比度,恢复图像的真实色彩,使图像更为清晰提高图像可视度,故它能有效地应用于日常照片处理、智能交通、遥感观测、户外视频监控、灾后救援、自主车驾驶、计算机视觉系统、水下图像分析,以及军事探测等重要领域。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的人,坚持科学研究、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畏真理无穷,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即使没有鲜花的舞台,或者是没有掌声的独白,但是握粉笔的手总能让每一种颜色盛开。时代变化了,生活变化了,教育环境变化了,唯独不变的是李婵飞老师以及无数汉院教育工作者躬耕讲台的心,探索真理的心。(文:李馨然)
坚守热爱,匠心育人
——访文法学院吴正平老师
成为优秀人民教师,是许许多多教师园丁的毕生所求,是他们的愿望,他们的理想。吴正平老师,在我校文法学院任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他以学生为本,聆听着学生的诉求,执教多年来,兢兢业业,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学生为本
吴正平老师,文法学院副院长,主要教授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港台文学以及网络文学,上课时,吴老师发现,学生对于只讲书本知识的课堂是提不起精神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吴老师会着重关注一些时下热点,寻找着将他们与课堂结合的方法,使知识学起来不会那么枯燥,有利于学生的输入。同时,吴老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融洽关系,授课时,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意随他的思维,去接受吸纳知识。他认为,要成为被学生认可的老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在学习上的方法以及应变能力,还要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老师去留意关心着学生的心理动向,“他们在课下会直接叫我‘平哥’”当吴老师忆及此时,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从教的这些年,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吴老师设计了导师制,老师带领着学生开读书会,老师通过讲授一些哲学或是美学的书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吴老师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会有时间上的冲突,吴老师在教授台港文学时,为了带给学生一些相关的信息量,会做研究,注意一些相关的作家,并在此基础上,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仅推动了学术上的研究程度,还有利于授课。此外,他认为新晋教师应当多听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的课,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此来形成文法学院良好的学风,促进各学子的学习。
坚守热爱
对于未来,吴老师决定依然以自己感兴趣的台港网络文学为主,着重关注台湾文学,去研究,去关注,去阅读相关的作品,以及一些作家的理论和研究内容,所写的《沈从文与聂华苓的故乡纪事》已入编《海外湖北作家小说研究》,他由《一句顶一万句》所感,创作出《浅析〈一句话顶一万句〉的悲剧意蕴》,在文章中,他对此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将书中的悲剧提炼成三部分:情感、生活、女性悲剧和男性悲剧,他认为,《一句顶一万句》用极尽琐碎的语言和不断重复的情节,描绘出了史诗般的孤独与悲壮,这样一本内容丰富的书改编成电影,难度相当之大,所以“平淡无奇”这四个字总是出现,可是内涵是深刻的,他认为通过视听说来解构这文本,会出现沟通障碍,从某些方面来说,却印证了该书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孤独。在文章的最后,他写道:“人来自孤独,并与孤独相伴,却永远不会甘于孤独”这是对文章主题进行了最为精辟的总结。他打算将课程做成精品课,面向全校的学生,不仅仅是文法学院的学生,以期让更多对台港文学感兴趣的学生都有机会听到相关的课程。
吴老师始终坚守着教师的初心“以学生为本”,用他的手笔,写下了很多真理,用他的语言,教导了很多道理,他的日日付出,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用平凡的笔,撰写着生命的色彩。(文:郝歆奕)